6月16日,我國首條超高壓輸電線路330千伏劉家峽—天水—關中輸電線路正式投運50周年。50年來,“劉天關”輸電線路累計輸送電量約740億千瓦時,為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發展、推動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、保障隴海鐵路運行、服務社會民生、促進科技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“劉天關”輸電線路是我國自行設計、施工、建造的第一條330千伏超高壓輸電工程,線路起自甘肅永靖縣境內,黃河上游第一座百萬千瓦級劉家峽水電站升壓開關站,經天水330千伏秦安變電站,至陜西省寶雞市眉縣330千伏湯峪變,橫跨陜、甘兩省14個縣,全長534千米,設計輸送容量42萬千瓦。工程于1970年4月開工,1972年6月16日投入運行。
線路投運后,不但陜甘兩省實現互供電力30萬~40萬千瓦,豐水季節可以“西電東送”,枯水季節則“東電西送”,達到水火相濟的目的,同時將陜西、甘肅、青海電網連接起來,形成一體的電力網絡。
據了解,以330千伏“劉天關”輸變電工程技術為基礎,借鑒500千伏輸變電技術經驗,甘肅于2007年建設了全國第一條750千伏青海官廳至甘肅蘭州輸電線路,甘肅電網正式邁入750千伏時代。伴隨著電壓等級的不斷攀升,330千伏輸電線路跨省聯絡和送電的歷史使命,被750千伏輸電線路逐步取代。2017年,利用原“劉天關”線部分區段改造而來的330千伏寶秦線與陜西電網解環,甘肅通過750千伏麥寶一二線等4條750千伏線路向陜西輸送清潔能源。2021年,甘肅向陜西送電6000萬千瓦時。
如今,“劉天關”輸電線路繼續發揮著新作用,其大部分線路接入其他330千伏線路,330千伏秦安變經過4次改造升級,實現了綜合自動化運行管理,年供電量約23億千瓦時,為寶蘭客專電氣化鐵路等重要負荷提供電力保障,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