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目前無論是國際社會趨勢,還是我國自身能源轉型需求,都給天然氣發電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舞臺。”協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世宏日前在“中國煤電發展之路辨析”系列沙龍上表示。他指出,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是調整能源結構的重要方向之一。
據統計,截至2019年,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達到9022萬千瓦,距離“十三五”規劃提出的1.1億千瓦的目標存在差距。如何應對我國氣電發展面臨的問題、“十四五”氣電發展應扮演何種角色,成為與會嘉賓討論的重點話題。
裝備自主化水平亟待提升
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朱興珊指出,天然氣與天然氣發電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,發展氣電對電力系統和天然氣消費都有重大意義。“氣電在天然氣消費增量中占據較高比例,到2030年,氣電消費增量將占整個天然氣消費增量的35%以上。如果氣電發展遇到障礙,天然氣消費增長的目標將很難實現。”
氣電對于電力、天然氣系統具有“雙重調節”作用,為何近年發展緩慢?王世宏直言,技術“卡脖子”問題仍是我國氣電發展的瓶頸。“目前最大的痛處,就是一些關鍵設計制造技術還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。”
江蘇省天然氣發電和分布式能源工程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志坦也坦言,我國目前還未掌握天然氣發電一些高端熱通道部件、備件、材料的相關設計和制造技術。“希望'十四五'乃至后期,一方面提升自主燃機設計和制造能力,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國際合作,通過示范項目提升自主化水平和能力。”
劉志坦建議,應進一步加強上下游一體化力度。“上游天然氣企業可以考慮參與下游氣電建設,發電企業也可以積極向上游勘探開采貿易延伸,通過上下游緊密合作,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最大化和整個社會福利的最大化。”
降成本需市場驅動
除了技術,市場、政策因素同樣制約氣電行業的發展節奏。
“技術上,目前燃氣輪機聯合循環效率已突破60%。個人認為,市場和政策因素的主導更明顯。從英、美等國家的氣電發展進程看,政策特別是環保政策在推動氣電發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,一定程度上值得我們借鑒。”劉志坦指出。
“政府層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是必要的,但單純依靠政策支持難以保證產業有序健康發展,最終還要遵循市場規律。”王世宏表示,目前因天然氣價格高、燃機電廠單位造價也偏高,加之較高的運營維護費,造成企業經營困難。“氣電上網電價目前普遍高于煤電,在電力交易市場中又處于劣勢。個人認為,全社會享受清潔環保的氣電,對其成本也應共享共擔,這才是解決氣電發展問題的手段。”
朱興珊也指出,目前我國對天然氣發電價格進行補貼,只是“權宜之計”。“有觀點認為,一些國家氣電發展快是因為天然氣便宜,但實際上主要是依靠環保政策支持,以及氣電在電力市場的靈活性價值得以體現。我國目前配套政策仍未完善,因此采取了由地方政府直接補貼價格的方式。”
劉志坦則表示,要改善氣電的經濟性短板,應從多角度入手,例如加大國內上游天然氣資源勘探力度、逐步建立多元化進口競爭格局、加快天然氣市場化改革、提高自主化水平等。“建議'十四五'期間推動大中型燃氣發電項目的天然氣直供模式,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加價。同時,充分發揮氣電在電力市場輔助服務的功能,體現燃機的價值。”
低碳轉型地位難替代
上述專家表示,氣電在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、靈活節能等方面的作用,無法簡單地通過煤電靈活性改造、超低排放改造等手段代替,仍需大力發展。“到2025年,氣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.5億千瓦,占全國總發電裝機容量的6%左右;到2030年達到2.5億千瓦,占比提升至8%。” 劉志坦預測。
劉志坦還指出,煤電目前除了氮氧化物外,二氧化硫、粉塵等常規污染物控制水平與氣電相比還存在差距,脫硫廢水等問題也需要解決。“這是由燃料性質決定的,和煤電努力不努力沒有關系。”
“在靈活性方面,氣電調峰深度可以做到100%,煤電調峰深度超過50%后,能效、減排水平都將直線下降。”朱興珊認為,“氣電在電力靈活性調節方面的作用和效果煤電難以替代,深度調峰時的煤電機組無法實現超低排放,對安全運行影響也較大。”
對于社會普遍關注的天然氣供給能力問題,朱興珊表示,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的預測,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在2040年達到峰值(53%)。“目前天然氣國內產量還遠不能不能自給自足,仍需要大量進口。未來,隨著油氣體制改革深入,產業鏈上游會不斷開放給社會資本,對于增加產量、降低成本非常有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