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關鍵是要持續提升電網的調節能力,大規模發展新能源并且能夠并網消納,實現虛實的平衡,支撐新能源逐步成為電力供應的主體。實際系統中存在季節性的不平衡、連續極端天氣的日內的不平衡這三大不平衡,要解決上述問題還需加快儲能的建設。
——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副總工兼安全總監段來越
2023年4月13日上午,2023年新型電力系統產學研融合發展大會在華北電力大學順利召開。會議邀請多位專家、學者對中國新能源形勢、市場分析解讀,促進新技術、新成果和新產品在新型電力系統領域的轉化應用。
會上,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副總工兼安全總監段來越帶來題為《新型電力系統思考及陜西實踐》。整理如下:
段來越表示,現階段我國建立新型電力系統主要有以下幾項任務。一是大力發展新能源,2030年新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25%左右,到2060年占比60%左右。同時,為了承載這么多的新能源的發展,我們需要加大電網的建設,特別是要加大配電網、加大分布式、加大微電網的建設,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快特高壓,把清潔能源送到我們的負荷中心,支撐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。
二是加強儲能的建設,儲能能夠平抑新能源出力的不確定性,解決電網實時平衡的問題。到2025年,預計儲能裝機超過3000萬千瓦,儲能將助力新能源成為確定性的支撐電源。
另外,使新能源和用電需求相結合,克服用電需求具有不確定性和分散性,就需要加快發展數字化技術,來促進新能源可預、可測、可控,實現精準控制,促進源網荷儲更好地協調配合來滿足高質量供電需要,滿足我們在電網上的萬物互聯、萬物可控的要求。
段來越介紹到陜西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情況。陜西省煤炭、風光主要資源集中在陜北,而負荷在關中,能源資源和負荷呈現逆向分布,電力主要是南北流向,所以在負荷中心和能源中心之間需要不斷加強建設。“十三五”以來,陜西電網的負荷和用電水平保持較高速的增長,從2015年到2022年,全社會最大負荷年增速8.5%,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;年用電量年均增速7.7%,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.5%左右。
截至2022年底,陜西全社會電力總裝機達到8110萬千瓦,其中新能源2680萬千瓦,占比33%。2022年全省發電量2312.4億千瓦時,其中新能源359億千瓦時,占比15.52%。陜西新能源的占比越來越高,水電占比基本穩定,但水電占比逐步下降,火電占比也在大規模下降,顯示出陜西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成效,以及未來發展趨勢。2023年4月1日,陜西新能源出力達歷史新高1263萬千瓦,占總負荷的63%,新能源日發電量當天超過2億,占當日用電量的35%,顯示出陜西新型電力系統雛形。但新能源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,并沒有成為穩定的支撐性電源,還需要大力加快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。
段來越認為,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關鍵是要持續提升電網的調節能力,大規模發展新能源并且能夠并網消納,實現虛實的平衡,支撐新能源逐步成為電力供應的主體。實際系統中存在季節性的不平衡、連續極端天氣的日內的不平衡這三大不平衡,要解決上述問題還需加快儲能的建設。
新型電力系統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
初級階段,即2030年以前,滿足裝機占比條件下,儲能日調節能力至少實現6小時平衡調節。據估算,以陜西為例,大概需要裝1000萬千瓦左右,約占負荷的25%、未來負荷的20%左右。
中級階段,需要具備連續多日的調節能力,至少4天以上。電網調節能力實現日以上的平衡需求,分成4×6個小時,電能在終端消費者成為主體,新能源成為裝機的主體能源,新能源裝機要達到負荷的1.5倍以上,在智能化、數字化技術廣泛應用,滿足我們控制分布式發電、儲能和匹配多元化負荷的發展。
高級階段,至少需要具備周以上的調節能力。需要7天以上、8天以上的調節,8×6小時的儲備調節,新能源成為發電的主體、支撐電源,同時電網建成交、直流互聯大電網和分布式電網廣泛并存,能源與電力系統輸送協同發展的狀態。最終,建成一個“萬能轉電、萬電轉能;萬物互聯、萬物可控”的新型電力系統。